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6:04:41  浏览:858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宁政发(2006)274号

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办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精神,为切实解决我市因国家建设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问题,特制定本办法。

  一、遵循原则

  (一)解决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问题,遵循“既要解决生活困难,又要兼顾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的承受能力;既要统一补助办法,又要兼顾不同时期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实施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工作。

  二、实施范围

  (二)自《关于颁布〈南京市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补偿、安置实施细则〉的通知》(宁府马字〔1983〕188号)实施后至《南京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宁政发〔2004〕100号)实施前,本市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栖霞区、雨花台区行政区域内的被征地农民。

  三、补助对象

  (三)被征地农民中同时符合下列条件者,可领取老年生活困难补助费(以下简称困难补助费):

  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其以上的;
  2、一次性领取保养金、自谋职业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以及被征地安置就业后未与安置单位中断过劳动关系、至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缴费不满规定年限而一次性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
  3、未按月领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救济待遇的。

  四、补助标准

  (四)原一次性领取保养金、自谋职业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养老保险待遇在1万元(含)以下的,每人每月补助220元。
原一次性领取保养金、自谋职业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养老保险待遇在1万元以上的,每人每月领取困难补助费按照以下公式计算:220元-〔(原一次性领取的保养金、自谋职业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养老保险待遇-10000元)÷15年÷12个月〕。每人每月领取困难补助费低于80元的,补足到80元。

  (五)困难补助费依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适时适度调整。调整方案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五、资金筹集

  (六)困难补助资金由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分担,其中市承担60%、补助对象现户籍所在区承担40%。

  六、工作责任

  (七)市、区两级人民政府是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的责任主体。困难补助工作按补助对象现户籍所在地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区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困难补助工作的组织领导、资金筹集。

  (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的工作主体。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全市困难补助工作的政策制定、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数据库建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辖区内困难补助对象的申报、建档及困难补助费的支付发放等管理服务工作。

  七、身份认定

  (九)市国土资源行政部门负责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信息库,对被征地农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安置时间、安置方式及补偿标准等征地信息实行统一管理。由区国土资源行政部门采集被征地农民基本信息,经区政府认定后,报市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复核备案。市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将核定的被征地农民基本信息花名册及被征地农民基本信息库数据报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八、申领发放

  (十)符合困难补助条件的被征地农民,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到现户籍所在街道劳动保障所办理困难补助申请手续。街道劳动保障所根据市国土资源部门核定的被征地农民基本信息,按规定条件初审、公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复核后,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定并核发《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定期将领取困难补助人员花名册报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十一)困难补助费从符合困难补助条件之月起算,本办法实施之前已符合困难补助条件的人员从本办法实施之月起算,未及时办理申请的人员从申请之月起算。困难补助费从领证的次月开始,按月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委托银行实行社会化发放。

  (十二)领取困难补助费的人员应到现户籍所在街道劳动保障所参加年度领取资格验证。有下列情形的,困难补助费停止发放:

  1、户口迁出本市行政区域的,困难补助费从迁出次月起停止发放;
  2、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或劳动教养的,收监执刑或劳动教养期间停发困难补助费;
  3、失踪、死亡的,困难补助费从失踪、死亡次月起停止发放。

  (十三)各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按季编制困难补助费用款计划分别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市财政部门将市级应承担困难补助费拨付至相关区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区财政部门根据用款计划,按月将困难补助费划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支出专户,确保困难补助费按时足额发放。

  九、附则

  (十四)原浦口区、原大厂区困难补助资金的筹集原则上按照本办法规定实行。

  (十五)征地后户籍跨区迁移人员的困难补助资金,由市财政适当给予补助。

  (十六)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区县实际制定办法。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的困难补助资金由市财政适当给予补助。

  (十七)本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解释。

  (十八)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骨灰领取处理规定的通知

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遵府办发〔2006〕22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骨灰领取处理规定的通知



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遵义市骨灰领取处理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六年二月二十七日







遵义市骨灰领取处理规定

( 试 行 )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市骨灰领取处理程序,根据《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以下骨灰领取处理规定。

一、骨灰的领取

(一)本市行政区域内凭户口簿、经营性公墓单位出具的墓位证、购墓发票、购墓合同、骨灰领取人身份证领取。

(二)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村民凭户口簿、乡镇出具的骨灰领取证明、骨灰领取人身份证领取。

(三)非本市人员来遵死亡的凭有效户籍证明、骨灰领取人身份证、户籍所在地县以上单位民政部门出具的骨灰领取证明领取。中心城区火化的由市殡葬管理处办理;各县(市)火化的由当地殡葬管理部门办理。

二、骨灰的寄存

骨灰寄存应在具有寄存保管条件的场所进行;并与骨灰寄存单位签定寄存合同,办理寄存证。

三、骨灰的处理

(一)城市居民的骨灰由开具墓位证的公墓服务单位负责骨灰入墓安葬,农村村民的骨灰由乡镇和公益性公墓单位负责骨灰入墓安葬。

(二)骨灰树葬、草坪葬、深埋不留坟头、抛撤等处理由殡葬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三)在殡仪馆存放一年无人认领的骨灰视为无主骨灰,由殡葬管理部门自行处理。

四、本规定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二00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关于联合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的通知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宣部 劳动部等


关于联合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的通知

国艾办发〔2005〕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卫生厅(局)、农业厅(局、委员会)、建设厅(建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人口计生委、工商局、总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方面共同努力,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措施,全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是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自1985年我国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至2005年8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254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0158例,累计死亡7643例;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防治工作处于关键时期。
目前,我国有1.2亿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将要转移到城镇,他们大都为15-49岁的青壮年,由于生理、心理和卫生知识缺乏等因素,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有些地区还存在共用注射器吸毒现象,这些因素将会造成艾滋病等其它传染病的传播。为在农民工中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经性途径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艾办)、中宣部、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农业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工商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工商联决定联合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现将《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方案》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力度,将实施此项工程作为一项人民健康工程,纳入各地艾滋病防治总体规划,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保障开展工作必要的经费。各级艾滋病防治领导协调机构、宣传、卫生、农业、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工商部门及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组织要明确专人负责,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各地艾滋病防治领导协调机构要组织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工程实施的指导和督查,及时通报活动开展情况,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工作经验,保证工程目标和任务的如期完成。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宣部
劳动保障部建设部
农业部

卫生部
人口计生委

工商总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全国工商联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附件:

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7号)精神,明确各级艾滋病防治领导协调机构、宣传、卫生、农业、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工商部门及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组织在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职责任务,团结协作,落实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与任务
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涉及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包括流出和流入)的有关管理部门(单位)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内容,开展针对性强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氛围,提高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到2006年底知晓率达65%以上,2010年底达85%以上。
二、时间与范围
时间: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为期五年。
范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民工流入和流出较多(占本地总人口的5%)的城乡。
三、活动安排
活动分启动、组织动员、流入地和流出地深入宣传、督导检查4个阶段。2005年12月为启动阶段,2005年底至2006年1月为组织动员阶段,2006年2月至10月为流入地和流出地深入宣传阶段,2006年10月至2006年底为第一年度督导检查阶段。以后年度工作参照第一年度工作情况可适当调整。
(一)启动。
2005年12月1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宣部、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农业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工商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工商联等部门联合在北京举办“防艾送知识,民工发倡议”大型现场宣传活动,宣布“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启动,各主办单位领导向农民工代表赠送艾滋病防治传播材料和宣传物品,并赴有关施工现场慰问正在作业的农民工,将艾滋病防治传播材料送到农民工手中。中央及全国各大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对现场活动进行报道并刊载倡议书。拉开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序幕。
全国各大中城市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2005年12月1日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时,参照国家级启动仪式的模式,组织本城市的启动仪式,与国家级启动呼应,在全国全面掀起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活动的热潮。
(二)组织动员。
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本地的“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的领导、动员、组织和实施。各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协调机构)应成立由委员会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农民工宣传教育工作组,结合农民工和艾滋病防治特点,将农民工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作为重点工作,在节假日、民族节日、农忙期间利用新闻媒体、文艺演出等形式,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农民工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流入地和流出地深入宣传。
1、党委宣传部门协调当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结合艾滋病防治和农民工特点,制定具体宣传报道方案。每年在节假日和农忙期间, 广播、电视播出农民工预防艾滋病节目至少2次,累计不少于10小时;报纸、期刊刊登至少10次;各地主要综合类网站设置农民工预防艾滋病专栏。
2、农业部门将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内容,负责将防治艾滋病知识材料发送给参训人员;负责将防治艾滋病知识编入《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发放到每个参加人员手中,并做好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3、建设部门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建筑业农民务工常识读本》,作为建筑业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建筑业农民工防治艾滋病宣传材料的发放工作。建筑业农民工集中输入地区,要督促企业结合技能、安全等培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有条件地区,企业要在项目上设置兼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员开展同伴教育。
4、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在岗农民工岗前培训,将防治艾滋病知识作为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不少于2课时。
5、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利用农村计划生育网络,结合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向农民群众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在春节、农忙两个时期为返乡农民工每人发放1封信、1份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和2只安全套。
6、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协调动员农民工集中的私营企业(制鞋、制衣、娱乐场所等)会员单位每年至少开展2次形式多样和农民工喜闻乐见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为每个农民工发放1份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
7、工会组织要将进城务工人员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纳入“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在工作场所和工人文化宫等宣传场所,通过培训、发放宣传材料、知识竞赛等各种方式,开展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各级工会组织要把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关怀工作作为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关心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生产生活,加强对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使其免受歧视,减少艾滋病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危害。
8、共青团组织将防治艾滋病教育纳入“千校百万” 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在进城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30个大中城市,依托“千校百万”培训机构和青年中心,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防治艾滋病教育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防治艾滋病宣传材料、开展防治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帮助进城务工青年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9、妇联组织将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总体计划,在进城务工女性人员较集中的大中城市组织每年至少2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并利用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之际,组织力量,集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对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她们掌握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10、全国工商联组织美容化妆品业商会、房地产商会等会员单位,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工作的场所,采用文艺演出、发放小媒体(如折页、张贴画、小画册、录像带、光盘等)和“面对面”培训等方式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健教与宣传,对以上两个商会企业的农民工每年进行2次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11、卫生部门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农民工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同伴教育宣传员培训和有关部门的师资培训,编写和提供有关部门开展宣传活动所需的科普传播材料,为有关部门编写教材和培训资料提供卫生专业服务。选择农民工务工工地以及集中居住、活动的场所、社区,协调组织计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挑选有相应活动能力和干预技能的骨干人员,深入到农民工人群中提供保健、生殖健康咨询、医疗转介等服务。在农民工较多的营业性娱乐场所内及附近开设健康咨询门诊,为农民工提供宣传教育、咨询、医疗和安全套供应等干预服务。
四、督导检查与表彰
各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领导协调机构)将“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开展情况纳入艾滋病防治工作年度督查内容,2006年10月至年底组织第一年度专项督查并通报。
国艾办对实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优秀的部门、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
五、保障措施和管理
(一)国家级工程启动、阶段总结及督导检查费用由国艾办负责协调解决。科普材料编写及中央提供部分预防艾滋病传播材料由卫生部负责协调解决。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团体)日常工作费用由各部门(团体)负责协调解决。
(二)工程启动后,各部门应建立本系统工程进展报告系统。以部门为单位每半年收集整理进展情况并报送国艾办。
(三)参加实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的有关部门,依据本方案制定下发本部门具体工作计划并报送国艾办。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